东方朔,这位历史上曾被许多人认为是半仙般的存在,他的名字几乎成了智慧的代名词,甚至有说法称他能够预知未来。那么,这个看似神秘的东方朔究竟有多么的非凡呢?在黄晓明主演的电视剧《大汉天子》第一部中,东方朔几乎成了神人一般的角色。凭借一项测字算命的技艺,他成功掌控了剧中所有人物的命运,甚至一度玩弄了他们的生死,令人目瞪口呆。
在他的巧妙帮助下,年轻的汉武帝刘彻从一个浪荡不羁的纨绔子弟蜕变成了大汉王朝的英明君主。这个故事看似极为精彩,充满了戏剧性,但与史书上所记载的东方朔却大不相同。
《史记·滑稽列传》上记载:“武帝时,齐人有东方生名朔,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东方朔原是齐国人,酷爱古籍,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儒家学说,可以说是典型的学者型人物。他的志向并非隐士,反而是在等待着时机,准备一展宏图,走入仕途。
展开剩余78%《史记·滑稽列传》里还提到,东方朔初入长安时,向公车上书,写下了三千多篇奏章。公车令派了两名官员来抬这些竹简,而这其中的内容竟需要两个月才能读完。东方朔通过这种惊人的举动,立刻吸引了汉武帝的注意,证明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才智。显然,这不是普通的求职信,而是极具巧思的表现。
在这些竹简中,东方朔不仅展现了他的学识,更通过具体的治国理念与治世之道打动了汉武帝。汉武帝从早读到晚,每读到精辟之处,他都会勾画出来,直至两个月后才将这些奏章读完。最后,他将东方朔任命为郎中,时常让他陪伴左右,试图进一步了解他的才能。无论何时与东方朔交谈,汉武帝都感到非常愉悦和满意,以至于不时赐予他丰厚的御膳。
但也许正是这种从不触犯帝王尊严的方式,让东方朔显得有些过于圆滑。尽管他精通言辞、见风使舵,但很难称其为一个有独立思想的治世之臣。因为真正的贤臣往往会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在必要时与皇帝针锋相对。用这一标准衡量,东方朔显然并不符合“贤臣”的标准,他的智慧更集中在“巧妙迎合”之上,而治国的智慧却更侧重“拙朴实用”。
然而,东方朔的行为却让人目瞪口呆。每次用膳后,他总是把剩下的酒肉用衣服包好带走,结果总是弄得衣服脏兮兮的。而汉武帝赐予他的绢帛和金钱,他也不会直接用于改善百姓生活,而是将其拿去娶长安城的美丽女子。不久,他便会弃旧换新,完全无视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百姓疾苦。这种种行为,让人不禁想起现代社会的某些投机取巧之徒,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正因如此,许多朝中的官员都把东方朔称作“狂人”,他们不理解汉武帝为何如此宠信这位外表疯癫、内心复杂的男子。汉武帝则不以为然,他反而告诉自己的大臣们:“你们能理解吗?若是东方朔和你们一样循规蹈矩,怎么可能有今天的成就?他所作所为,正是保护自己的方式。”汉武帝认为,东方朔虽然行为怪异,但实际上非常聪明,他的“狂”正是他保全自己的手段。
有一次,东方朔推荐自己的儿子做郎官,并且让他成为侍谒者,这在官场上是不太寻常的举动。宫中人议论纷纷,嘲笑东方朔的种种怪癖。有一位官员忍不住问他:“许多人都认为你是个狂徒,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东方朔轻描淡写地回应:“像我这样的人,若被世人误解,是正常不过的事。我不是狂徒,也不是智者,只不过是宫廷中的隐士罢了。”
东方朔接着说道:“古代的隐士通常避世于深山之中,认为那是最清净的地方。其实,他们不过是在逃避现实罢了。而我,在宫中、在朝堂之内,也能够做到隐世而全身而退,何必到深山中去受那份清苦呢?”这番话透露出东方朔内心的清高与对世俗的蔑视,他并不认同传统意义上的隐士精神。
不过,东方朔并非一味消极,曾建议汉武帝加强农业发展,以增强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个建议虽然有远见,却和汉武帝当时的开疆拓土、扩展国土的宏大计划不太匹配。东方朔很快意识到自己的建议不合时宜,也没有坚持,而是继续过着自己的隐士生活。
直到老年时,东方朔病重,他再次开口向汉武帝提出忠告:“《诗经》有云:‘营营青蝇,止于蕃;恺悌君子,无信谗言。’希望陛下远离奸佞小人,不听信谗言。”汉武帝听后感到非常惊讶,询问左右:“你们是不是很奇怪,东方朔居然说了如此有道理的话?平日里他不是这样疯癫的吗?”不久后,东方朔因病去世,算是以一种令人意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东方朔,或许是个智者,但绝非什么神仙人物。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在权力的游戏中游刃有余,而非凭借超凡的智慧。他并没有改变世界,而是在历史的舞台上完成了自己的一生。他的智慧,并非源于震撼一时的高远计策,而是在于巧妙应对每一时刻的机会和挑战。尽管如此,最终他依然只是汉武帝身边的一名边缘人物,直到晚年才有所显现。
发布于:天津市悦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