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这年头,还能让全国网友眼珠子掉一地的好消息不多了。这三胞胎考生的事儿,着实让我这个老新闻狗都差点原地爆炸三个娃,不仅是亲兄妹,而且一个不拉地全上了重点大学——老大中国农业大学(985),老二东北林业大学(211),老三东北大学(985)。这不是剧本杀,这是现实!要知道,全国才几个985、211高校?人家怀宁一个农村家庭齐刷刷凑了一桌“王炸”!此时脑袋里只剩俩字服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奇迹背后,是鸡娃式苦读?还是“天赋+运气+拼命”?农村家庭如何扛起三份高昂学费与期待,这其中的辛酸又有几人能懂?今天这事,不聊都对不起俺的笔杆子!
咱们先来扒拉扒拉这波热搜主角郑家的三胞胎,老大郑若月,985直接锁定中国农业大学——主打一个爱动物;老二郑若阳,211的东北林业大学签收,专业听着就高端——轻化工程;老三郑若星,985东北大学,齐鲁大地上的名校。咱单论学校水平,直接奔着“别人家的孩子”天花板了。这家伙,一个家庭出仨状元,这要搁俺们村,估计得供起来,谁家结婚都得去借光请个喜气!
展开剩余87%但老铁们,别光羡慕,这背后得有多少烧脑烧钱烧心的付出,是不是家里请了五个家教?是不是从胎里就上市面专利胎教?还是老干部家庭资源雄厚、爹妈长袖善舞?统统都不是!瞧好了,人家是真·农民家庭,爸妈就是靠打工、做点小生意,正正经经的地里刨食户口。墙上贴奖状贴到没地可贴,奖学金靠国家助学金,全年学费教材费都减免。这水平,堪比农村逆袭锦鲤,还三连击!
但“别人家孩子”这个词,多少也有点味儿在里头。你以为农村就不能有985?这三胞胎的例子,是不是狠狠给了我们打工人一记暴击?现实里大多数农村娃,拖家带口的物理距离都能劝退,更别说三口上大学三笔账单。有人要问,这到底是哪来的超能力?光靠“努力”这两个字,能撑到这个地步吗?
咱们接着刨根问底看三胞胎这条升学路是咋走出来的。隔着新闻都能闻到浓烈的“自觉香”——妈妈曹海霞直接说,三个娃主动学习,自己和老公学历平平,压根儿辅导不了,能给的就一个“支持”。可咱都知道,家庭的陪跑有时候比虎爸狼妈的“逼”更重要,更别说妈妈干脆辞了小生意,专门陪读。谁说农村娃一定输起跑线?瞅瞅那一面墙的奖状,啥三好学生、体育比赛、市级荣誉,一个没落下。奖状能贴成“防水涂料”,这种天赋和自律,还有什么招!
人家待遇也不是没有。国家近三年给了4.6万“雪中送炭”学费、教材、报名费全免,政策说到做到。不是有人说,读书无用?可要是没这政策和助力,光靠农民工爸妈,三人高中三年顶着压力,还真不敢拍胸口上大学。路程得有多远?家里到学校30多公里,从住校到后来租房,步步都得精打细算。你以为“鸡娃”是城里家长专利?其实更多农村父母,更舍得为孩子“砸锅卖铁”。
周围人反应你能想象,老师专门上门送通知书带花带词典,金主任勉励一通“做有用之人”。而街坊邻居要是知道了,估摸怀宁镇都得刷屏“三胞胎考上大学,农村也能出状元啊!”可戏剧性的一幕来了,三个孩子都没满18岁,本该出去见见世面打工,却只能乖乖歇一歇,高考战线拉三年,哪个不累?
照理说,这三胞胎一家,应该能高枕无忧,啥也不怕。可真要想清楚,这份平静多少带点假象。开学在即,三份学费、生活费、路费,还得仨地方分头送。曹海霞能坦然,“孩子们想干啥我们都不干涉”,但铁子们,谁家有过这么大考验?经济算一笔账,还得算精神账——老大去北方,北京咱农大绝对气派,科研经费可能比家乡财政还多,可农村娃头一回大城市,大门口就是“人生地不熟”。老二去哈尔滨,又隔壁冷又生分,东北林业那风吹过来,不耐寒都跟冻梨一个下场。老三沈阳,再牛的985该打的社会交际也少不了。“三胞胎”从合体变分散,三家分头“掰玉米”,“爸妈的心分三瓣”,说不担心那是自欺欺人。
别看新闻写得轻轻松松,背后的忧患多了去了。未来四年学业压力,专业选择,能不能适应新环境,城市歧视、生活自理能力,全是未知数。咱农村娃太懂,身边多少人熬着熬着就掉下来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错,可三重压力叠加,老话说“树挪死人挪活”,农村学霸们最怕的就是“扛不住”,苦尽没有真正的甘来。群众都看热闹,但冷暖自知。就怕那么多“别人家孩子”最后累成“自家孩子”。
可事情还有大反转!大家注意到没?妈妈说的是“不干涉,想干嘛干嘛”。这九个字,分量比四万六还重!“你们努力是你们的,失败也敞亮,家长不掺和。”这股淡定劲儿,才是真正的底气。对照很多家里催孩子“非985不嫁、研究生考不到别回家”,曹家这算盘真是异类。咱不夸张地说,一个家庭的教育成色,看孩子的自由度就知道。不内卷、不鸡血、给出大舞台,这才是下一步能活下去的关键。有多少北漂、沪漂状元,到城市了两个月就哭着喊着要回家,根子不是能力不行,是心太紧绷。
更炸裂的是,这条新闻其实是平民的“超级英雄片”。你以为城里才有机遇?怀宁镇、农民家庭,四处都是金子,只要你够硬。“奖状贴满墙,墙都快塌了”,咱这是中国式的少年成才史。这些孩子,一路走来靠的是什么?靠“我命由我不由天”那份梗直。国家出政策是底气,家庭出陪伴是温暖,他们自个儿要有本事,三条腿一起跑,能输吗?天注定,地也得陪着跑。在新华社大稿成堆的时代里,这则“小新闻”燃出了大火。
网络上评论早已经炸开锅有人感叹“命运之神终于眷顾了农民”,有人说“这个世界还没完全坏掉”。还有理智派提醒,三胞胎固然厉害,普罗大众多半还是“拼一把算一把”,别老拿人家和自己孩子比。还有人质疑“这个家庭真能顶住日后大学消费压力吗?”,“努力就一定有回报吗?”说句实在话,拼的是个人能力,更拼社会土壤。万一再出个突发,怎么办?
转念一想,表面上安庆小镇一派祥和,实则四面埋雷。肯定是钱袋子问题——靠打工能扛四年985、211的学费和生活成本?老两口的工厂和小买卖能一直撑?再看看眼下大学消费,只要一开学,光是四处跑一圈,安家、生活、社交、实习、电子产品……靠一笔助学金就能解决?网友肯定要“捉急”再有本事也架不住四年花销流水!
农村家庭的悄悄话没人说。农村孩子大学里最头疼的不是课业,而是“人脉代差”——身边一水儿家境优渥,一下子落差拉满。你别说有人笑话,心理账慢慢就生出来。北漂、南漂写出来的血泪,多少就是“到了大城市才知道,原来不是天才是穷才”。农村家庭精神支柱最怕的“掉队”、“跟不上”。再者,父母年纪也大了,“白发人在外,黑发人在天南地北”,这亲情鸿沟怎么填?小时候仨聚一起,今后再见面都难,归家的路、社会的门槛,哪一趟不叫人心酸?
而网上讨论也是分水岭。有人感叹真拼,看到了农村孩子的光。可更多人忧心,“要是进了大学成绩掉下来了怎么办?”“时代变了,读书早已不是唯一的上升通道。”有的干脆开谗这得是有剧本,哪有这么多三胞胎中榜?这故事打动人的部分不是成绩本身,而是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只有高考能改变命运”?二十年后呢?三胞胎会不会成三地漂泊,被现实揉搓成“普通人”?有人用悲观盖楼,有人用希望写诗,分歧之深之大,像东北的寒风,没个头。
实话讲,要不是看了这新闻,我还真以为“三胞胎985院校齐收割”这事儿只会落在别人家,不会在隔壁镇。你不光孩子努力,家长也放得开。有同行说“你看曹海霞,多厉害,把仨孩子教育得这么自觉,打工挣钱陪读两不误。”我想说,这要真能复制,全国都三胞胎状元了,还要什么高考!
不过换个角度讲,有些事咱不能拿来当普遍标本。碰上一个清醒又开明的妈,靠天赋赶上好生源,赶上国家政策兜底,这叫“天时地利人和”,不是每家小康家庭都能照搬的剧本。真要硬凹复制,估计得琢磨给自家也生仨娃,给三份奖状,一起贴成壁纸。我就纳闷了,如今动辄用个体奇迹包治天下,这世界上的普通娃、普通爹妈怎么活?所有家庭都以这个成绩线为标尺,谁给普通人兜底?难不成以后都是“你家仨娃都不够985”?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6383517274662860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6383658111014691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6383794794983984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6383949925486644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6384089428046010
真别觉得考上大学就万事大吉了,后头等着的比高考难多了去了。别到头来,父母孩子一地鸡毛,还得让这新闻反噬成“压力源泉”。但我真心希望,郑家三姐妹一路顺风,也真心盼咱们能多点善意,别让逆袭变成下一轮更残酷的内卷。
合着现在,拼爹拼妈拼政策都成了标配,“三胞胎985+211”成了励志传奇,有人在感叹农村娃逆袭上岸,但有人却觉得这种极致案例会给千万普通父母和孩子增添更多焦虑难不成以后没有985都不好意思进家门?你怎么这样的“奇迹”到底是梦想的灯塔还是沉重的内卷绳索?你家要是有仨娃会咋整,敢不敢留言“实名羡慕”一波?
发布于:浙江省悦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